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少林寺的大生意:开“连锁”分店赚大钱


      少林寺赚钱再添新手段!腊八节当天,随着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揭幕,少林祈福邮局在享有天下第一名刹的少林寺风景区正式开门营业。少林祈福邮局除了为大家提供和其他邮政该有的服务外,还为大家提供如手抄经文、手抄明信片等这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少林文化特许纪念品。

      在人们的印象中,佛门乃清净之地,岂能沾上铜臭味?但是嵩山少林寺在这方面一直饱受争议,这次再次高调进入人们视野。

      少林寺商业化扩张多地开“分店”,释永信:随缘方便

      南方都市报最近《少林寺商业化扩张多地开“分店”》的报道中提到通过接受其他寺庙托管,统一由少林寺管理的所谓“下院”的发展模式,再次激起了大家对少林寺在商业化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争论。而这才是少林寺能赚大钱的“大”生意。

      依靠下院这一特殊的寺庙发展模式,少林寺进行品牌植入,并迅速在国内外推进商业化。其中,尤以托管取得下院这种形式最为典型。

      这些下院分布极广,北至天津,南至云南。早在2008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少林寺下院已经有“十几个”。当年还有媒体报道,少林寺下院实际已近三十所。

      依托众多下院,少林寺布局了各类投资巨大、占地广阔的文化产业项目。最新的例子是山西灵石县资寿寺。2014年,少林寺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托管资寿寺,后者被添进少林寺官网的“下院”列表中。资寿寺的名字也将挂上少林标识,变为“山西灵石少林资寿寺”。

      成为下院只是第一步。依托这所新晋下院,一个宏大的产业———灵石少林资寿文化产业园正在展开。双方约定将这所千年古刹“打造成山西乃至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佛教修学、住持、弘扬佛法的清静庄严道场。”

      至于少林寺如何取得投资收益?“生意还没有谈。分配比例也没有谈。”灵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裴春生说,“现在是建设初期,以后怎么样不能表态。”

      而根据合同,今后资寿寺所产生的门票收入,寺庙接受的捐献、捐赠,经销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宗教出版物等收入,全部归少林寺(合同上的乙方)所有和支配,由少林寺用于资寿寺的运营管理,国家规定的有关税费等少林寺按照规定缴纳。

      对此,裴春生解释称,“资寿寺接受的捐赠、门票,不是归少林寺,而是归资寿寺寺院所有。宗教是属地管理。资寿寺的管理权属于灵石县民宗局,僧众参与管理。账目审计、核实都是民宗局负责。如果把寺院挣的钱拿上走了,那就是洗钱了。”

      少林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少林寺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已经不止一次被吐槽。中国青年网报道,2013年网友评选“九大坑爹景区”,少林寺一炷香最贵6千元居榜首。网友@倾城之约oO举例,上次去少林寺,僧人口中念念有词“红色大钞啊,捐一张可避邪消灾……”,等我略表心意后,僧人失望地冷眼相瞥,挥手示意:我佛与你无缘,走开!一张张敬仰文化的嘴脸,散发着漫天的铜臭。打着佛的旗号,文化被利用,却言信仰纯洁、功德无量,容得下吗?

      新京报网曾梳理过少林寺的商业版图。其中提到,少林寺自1998年成立公司商业化运作以来,如今在少林寺名下公司产业诸多。例如,少林寺无形资产管理中心,有“少林”,“少林寺”品牌涉及45个类别,200多项商标。此外,还有少林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少林寺武僧团、少林药局,海外文化中心等均为少林寺的商业化服务。这篇梳理文章中也提到,少林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门票,香火钱,捐赠等。主要支出是常住僧人日常支出,寺院维护,海外中心运行,下院及托管分院运行等。

      对此,中国经营报问到,少林寺到底是谁的?曾经布施天下的少林寺变成现在这样的吸金捞钱机器,合乎文明吗?这些年,少林景区管理混乱,出现诸如三皇寨禅院毁树建房、十方禅院收钱算命、世界小姐在少林景区秀身材等等事件,都让这个禅宗圣地传递出强大的俗腐气味。

      (来源:中金在线综合南方都市报、新京报)

      责任编辑:吴梦云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