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创业频道>创业资讯
分享

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虽然元宵节目前还不如“五一”、“十一”等节日这般“黄金”,但这两年来,对节日经济乐此不疲的商家又开始瞄准元宵节。那么,历代元宵节的商业情况是怎样的?历代商人是怎样抓住元宵节商机的?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唐)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一个花灯五文钱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因为人们都有张灯的习惯,这个习惯起源于汉朝。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元宵灯节发展到盛况空前的灯市。唐朝王维诗《奉和圣制十五夜燃灯(酉甫)宴应制》有云:“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每当临近元宵,家家户户都想买花灯,再加上花灯的制作工序繁琐讲究,于是,制作和销售花灯的“灯市”应运而生。

据了解,今天北京的灯市口,是明清时候的灯市。灯节期间,入夜之后,灯市就会悬挂由民间艺人制作的各种宫灯、壁灯、挂灯等,供人观赏,同时出售。当时这条二里长街早上为市,晚上放灯。开市之日,商贾云集,经销各地出产的商品,应有尽有。而一些贵族富豪,还临时租用街楼,好让全家人观灯,甚至形成“人不得顾,车不能旋”的拥挤场面。

“灯和丁谐音,元宵节人们舞龙灯,有希望人丁兴旺的意思。”北京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家陈连生称,元宵节舞龙灯的班子有的是纯粹赚钱,由有钱人出钱,舞给家人看的;有的是免费舞给老百姓看的,实际上是给自己挣名声,做宣传,希望来年过节有钱人家包;还有的是官宦人家包养的艺人在节日舞,宣扬排场的。当时舞龙灯的艺人,其实已经有了自我宣传的营销意识。

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

元宵节最普遍的节目就是吃元宵,赏花灯和放烟花了。但不少现代人有所不知的是,历代元宵佳节也会卖皮影,演皮影戏。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委员会副主任王作楫告诉记者,历代元宵节还会举办民间花会,出售一些工艺品等,这些工艺品就包括皮影。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清)符曾《上元竹枝词》

唱歌卖元宵招来顾客

民以食为天,说元宵节当然离不开“吃”。吃元宵是元宵节特定的习俗。旧时北京东四南大街的合芳楼,东四北大街的瑞芳斋,地安门外大街的桂英斋、桂兰斋,正阳门外大街的正明斋等店铺,每逢元宵节都提前高搭棚,悬灯结彩,摆案子,架笸箩,大作元宵生意。百姓纷纷购买,全家煮而食之,取团圆和睦之意。果腹解馋之余,也表示收到了新春美好的祝福。

其实,我国南北方对元宵的叫法还是有区别的。现在,南方还是习惯称元宵为“汤圆”,做法也有所区别。北京制作元宵的方法是这样的。首先用果料拌糖做馅,一般为方型,适量放入盛有糯米粉的大笸箩中,然后反复摇晃笸箩,让馅料裹上一层糯米粉。然后捞出蘸水,继续再滚,如此反复,馅料便层层裹上糯米粉,最终可以滚出一只只白白胖胖的大元宵。

卖元宵的商家使出各种绝招招徕顾客。最为有趣的是摇晃笸箩的伙计们,一边摇晃笸箩一边唱歌,俨然歌者舞者,这会让行人不免驻足观看。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大庭广众之下,边摇边唱,边唱边做,边做边卖,仿佛大戏里唱念坐打,生意自然兴隆。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小伙子和大笸箩几乎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旋转式电动滚筒。翻滚的过程依旧能吸引好奇的孩子。

但是,历代元宵的买卖与这些年元宵的热销相比,依旧不可同日而语。“过去,元宵一般都是自家制作自家吃”,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教授陶立璠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自家做元宵自家吃”的情况越来越多地被“买元宵回家吃”取代,尤其是在一些没有老人的三口之家。再从供给方——商家来看,元宵节是一次商机,有这么多人要购买元宵,怎能错过机会?一来二去,造就了北京市民排长队购买元宵的火爆场面。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民俗委员会副主任王作楫对此认为:“商家利用传统节日抢商机,每年元宵节元宵大战逐年升级,一些大的食品公司大的饭店竞争激烈,这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碰撞,是和谐社会的砝码。”

元宵节待挖商机

元宵节其实还是中国的情人节,农历新年刚走,接踵而来的就是正月十五“元宵”佳节了。在古代,元宵佳节是一个很热闹的节日。在宋代,甚至比新年还热闹,而到了近代,则渐渐冷却了。可见风俗也是随着时代变迁的。

也许,不少人还不知道,元宵节在古代还被视为中国的情人节。古时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只有到了元宵节,才可以出来夜游观灯,甚至和男性友人幽会谈情。所以元宵节是古代妇女最感兴趣的节日。元宵节在民间是象征着爱情的节日。有诗为证,宋代欧阳修一首《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生动地展现出了古代的情侣们元宵约会的情景。辛弃疾更是长声吟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不,这是当年元宵节最好的写照。

诚然,对于节日,我们应该更多地去了解文化渊源,不应只停留在消费的层次上面。但商品经济的今天,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更多商业内容才能给整个经济市场带来活力。如此看来,打造多元化的节日经济,将成为我国传统节日面临的课题之一。

历史上的灯市

小说《李自成》中这样描绘崇祯年间灯市盛况:西从东安门外起,东到灯市口大街的东口止,估计二里长,几条街全是灯市。每年从正月初八开始,到十七日结束,共有十天。白天是市场,晚上看灯。在灯市场上会集着各地商人,有南北两京的、各省的,以及外国的各种货物。从年代和范围上说,有三代以来的各种古董,有时兴的锦缎、刺绣、布匹、手工艺品、家常用具,还有西洋的自鸣钟和稀奇玩意儿。商肆按行业分类,各占一段街道。一吃过早饭,大小街道都涌着人流,到已时后就拥挤不堪。人们有买东西的,有看热闹的,有看稀奇开眼界的。

俗话说,灯市是九市开场,就是指附近的许多街道和胡同在灯市期间都随着热闹起来。晚上,店铺关门,通宵赏灯,放烟火。沿着以灯市口大街为中心的东西长安街,两边尽是彩楼,南北相向,朱门绣户,画栋雕梁。楼上有帘幕的多是勋家、贵戚、大官宦和缙绅眷属。每座彩楼的租价,一夜就得几百串钱。从灯的质料说,有烧珠料的、夹画堆墨丝的、五色彩纱的、明角的、纸的、麦秸的和通草的。从形式说,有百花、鸟兽、虫鱼、走马灯,巧夺天工。至于烟火,也是花样繁多,令人惊叹不止。各种乐队,各种杂耍,通宵演奏。另外,这儿那儿,有队队童子彩衣击鼓,从晚到晓,叫做太平鼓。通宵男女拥挤,人山人海。

元宵轶闻

千金竞买米家灯

明清以来,北京因是帝都,故元宵节灯事甚盛,但当时名灯皆是出自南方,或者由南匠所制作。真正在当时称得上京城造灯工艺者的,米家灯可以为代表。

米家灯,为明末上元张灯之珍品,非仅制作精巧,且以绘米家园景及游赏活动为其特色,故为观灯者赞不绝口。因数量不多,到明初时便已经成为珍贵文物,价值千斤,为权贵家所争购,而仿制者亦不少。康熙年间高奇士所谓《灯市竹枝词》:“堆山掐水米家灯,模仿黄徐顾陆能;愈变愈奇工巧匠,料丝画更新兴。”可见其制。

唐宋帝王的奢侈元宵

根据史料记载,开元天宝年间,皇上不惜耗费巨资搭建灯轮、灯树、灯楼,花样设计尽善尽美,让人目不暇接。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朝不仅在灯的制作上花样翻新,灯下的歌舞百戏更是让人留连忘返。宫中的歌女头戴花冠,身披霞帔,每一位歌女的服装就要花费300贯,整个元宵庆典的奢华可以想见。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元宵张灯的日子为5天。因为放灯时间较长,商家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推出花样新灯。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朝皇宫内的灯山,上面有彩缯结成的文殊菩萨跨狮、普贤菩萨骑百象等装饰。工匠用轱辘绞水设计,随着菩萨手臂摇动,手指中流出5道水。

责任编辑:傅心婕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ts@hxnews.com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最新创业资讯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武夷山三茶集团举办2024年新式茶饮展销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