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福建 福州 闽南 台湾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图库 视频
论坛 房产 创业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国 交友 婚嫁 亲子

      胡润谈中国富豪:从他们的经历中发现商机

      韩媒称,“为什么要了解中国富豪?中国经济目前不及美国经济,但亿万富翁人数已超过美国。当今时代只有了解编写新历史的人,才能应对世界的变化,并展开商务。

      据韩国《朝鲜日报》网站5月26日报道,中国富豪研究所”的“胡润百富榜”创始人胡润在朝鲜日报20日主办的亚洲领导力会议(ALC)发表的“中国亿万富翁分析”演讲中表示:“中国内亿万富翁(现金财产一万亿韩元,人民币约合56亿元)以上的富翁)为478名,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若将尚未公开的700名加起来,其人数将达1200名。”

      这是因为,为了摆脱政府的监督很多富豪不公开自己的财产。若是真的,中国富豪人数会超过人数为537名的美国。尤其是在近1年间,因为上海股票综合指数增长了两倍以上,诞生了很多新兴富豪。

      胡润表示:“中国富豪平均年龄为53岁,比较年轻,与西方富豪不同,大部分都是白手起家。”“了解和分析他们,就会出现新的商务机会。”

      碧眼的英国人胡润在担任咨询公司阿瑟·安德森上海分社派驻人员时对中国富豪产生兴趣,建立了研究所。从1999年起,他在16年间对中国富豪的财产、他们怎么赚钱以及怎么花钱等进行了研究。

      集中在能源、IT、房地产领域的中国富豪

      胡润表示:“中国富豪前3位分别在能源、房地产和IT领域,这如实地表明目前中国财产的趋势。”可见韩国企业想要在中国赚钱,在这些行业里寻找机会才对。

      胡润指出:“在胡润富豪报告中,中国第一富豪是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这是代表性的例子。”被称为“新能源大王”的李河君在中国10个省和美国、英国与荷兰等国展开水力发电和太阳能项目,是中国最大民营能源发电企业的领导人。

      李河君比创立世界最大电子商网站阿里巴巴的马云、最具代表性的房地产与娱乐财阀万达集团王健林知名度低,但李河君今年总资产竟达260亿美元。

      胡润表示:“李河君贷款后在中国南方建立水力发电大坝,将由此转来的巨大资金投入在太阳光伏领域。李河君公司提出‘只有我们公司做得好,才能减少中国污染’广告词。”

      胡润评价称:“在中国富豪当中大部分是‘吸血鬼富豪(隐形富豪)’,而如今他们在变身为全球企业家,公开事业领域、进军海外市场等。”也就是说,如同西方企业家一般,中国富豪们与国际标准接轨、与韩国企业等海外企业扩大合作。例如,万达集团与韩国CJ、衣恋集团进行合作,在中国展开电影院事业。马云本次访韩时表示:“像阿里巴巴的支付宝(Alipay)那样,希望推出针对韩国的电子支付系统‘Koreapay’。”

      胡润还介绍了能给韩国人提供灵感的成功事例:“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就像美国淘金热时期通过卖牛仔裤赚钱的人一样,在中国通过卖掘土机成为富翁。玖龙造纸的张茵董事长利用从美国进口的大量废纸在广东省创办了造纸工厂,赚了很多钱。”

      适合韩国投资者的领域?

      胡润还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执权后大刀阔斧实施反腐政策,以奢侈品为主的中国国内高价消费市场正在发生巨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富翁们感兴趣的领域正从高档手表、名牌包等奢侈品牌转移到智能手机等尖端电子设备上。中国富裕阶层喜爱的送礼品牌排行榜上,爱马仕、古驰等奢侈品品牌的排名正在下跌。与此相反,电子产品品牌不断上升,其中苹果排名第一,三星排名第十。这也证明了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增加,高价电子设备消费增加。

      胡润指出,韩国人可以考虑的有前途的投资领域包括瞄准中国富豪们的房地产和教育市场:“我认识的中国企业家中有80%将子女送到国外留学,为了子女在海外购置了房产或者正在考虑。”如果吸引中国学生来韩国留学,从而吸引中国富翁们投资韩国房地产,将对韩国经济恢复起到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傅心婕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14 举报邮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戏频道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峡网(海峡都市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闽ICP备15008128号-2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编号:20070802
      福建报业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拥有海峡都市报(海峡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福建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本站由速网科技提供CDN技术支持